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休闲娱乐

梁晓声背后的女人:没有她,就没有《人世间》

时间:01-26 来源:休闲娱乐 访问次数:71

梁晓声背后的女人:没有她,就没有《人世间》

2022年1月,根据梁晓声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人世间》,作为央视的开年大戏,自播出之日起即引发了强烈的反响。在收视狂潮的背后,是数代人为之产生的情感共鸣。著名文学评论家李师东说,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人世间》堪称一部“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 《人世间》海报“真实”永远是艺术和文学的源头“活水”:剧中的周家三兄妹、周父周母、郑娟、知青岁月、底层奋斗史,这些都可以在梁晓声本人的经历中找到参照,作为灵魂人物的周秉昆,就是以梁晓声的四弟为蓝本;再比如郑娟,则是以四弟妹为原型。作为全剧中最出彩也是最悲情的人物之一,郑娟的身上其实也有梁晓声妻子焦丹的影子。在梁晓声一无所有时,焦丹与之结婚。从此,他在斗室里创作自己的鸿篇巨制,她在岁月中书写一个女子,以及她被赋予的诸多角色的“史诗”。这部人生“史诗”并不具备文学史上的价值与意义,但同样沉郁顿挫,荡气回肠。“被爱是运气”“爱是能力,被爱是运气。”对于梁晓声来说,他的天赋和勤奋在创作中基本被消耗殆尽,因此,“能力”不是他幸福的“金钟罩”,但“被爱”的运气则成为他生命的巨大加持。● 梁晓声1981年7月的一天,正埋首于一部儿童电影剧本创作的梁晓声,被文学部的党支部副书记强拉下楼,原来,他给“困难户”梁晓声介绍了一位叫焦丹的姑娘。此前,梁晓声的“相亲”经历可以用“一败涂地”来形容。因为家境不好,加之为人忠厚,每次相亲,他都会对女孩说:“我家庭负担很重,父母身体不好,每月都要把工资的多半寄给他们。家里还有一个患有精神病的哥哥……”结果常常话音未落,姑娘们就已逃之夭夭。屡次被拒,梁晓声心灰意冷,一直过了而立之年,还是“孤家寡人”一个。那天,见到焦丹,他又止不住地“如法炮制”。焦丹静静地听完,不仅没被吓跑,反而湿了眼眶:“我没想到你这么不容易,肩上的担子这么重,那更需要有一个人帮你分担。”在32年的人生经历中,那是第一次有人和他说,要替他分担肩上的重担。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梁晓声前半生的命运底色,只有浓得化不开的“贫穷”。梁晓声共有兄妹5人,加上父母、爷爷,当年全家人就挤在哈尔滨道里区一间16平米的棚式房子里。“低矮潮湿、漏风透雨”是他对“家”这个庇护所最深的记忆。● 梁晓声(左二)与父亲、大哥及弟弟妹妹合影梁晓声的父亲是支援“大三线”建设的工人,从1950年代中期起就常年离家在外。多年后,父亲在妻儿的目送下,坐上南下的列车背井离乡的场景出现在《人世间》的周志刚身上。留守在家的母亲,为养活孩子们,去铁路工厂做翻砂工。翻砂是将融化的金属浇灌到铸型空腔里,这是一项男人都打怵的重体力活儿,而且异常危险,但为了每个月20元的报酬,母亲还是坚持了很长时间。● 梁晓声(左一)与母亲、大哥及弟弟妹妹合影因为家穷,梁晓声兄妹总被大院的邻居们嘲笑,后来回忆起这件事时,他仍面露戚色:“我们是那个市民大院中的人下人”。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梁晓声20多岁。1968年,高中毕业的梁晓声,适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顺应时代潮流,与40万知识青年一起,成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战士。在北大荒,他种麦割麦,赶牛养马,修电线,砸石头,扛木头,边境巡逻,在万籁俱寂的夜晚,在所有人都酣然入梦时,他靠着读书度过了7年漫长而艰辛的知青岁月。● 在生产建设兵团当知青时的梁晓声(左二)那时连队每隔半月要开批判会或者颂扬会,就需要有人写发言稿。爱读书的梁晓声被委以重任,开始了最早的创作。不久,他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向导》在《兵团战士报》上发表。1974年,复旦大学的一名老师到兵团招生,看到《向导》后欣赏不已,于是力荐梁晓声到复旦大学中文系就读。● 1974年25岁的梁晓声(左二)毕业后,梁晓声被分配到了北京电影制片厂文学部,成为了最年轻的编辑,在一间11平方米的宿舍里正式开始从事文学创作。那年,他已28岁。当随之而来的婚恋问题变得迫在眉睫时,梁晓声却发现,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带有几分书卷气的才子,这些闪闪发光的“金字”招牌并没有成为“致命”吸引力,阻碍他相亲成功的,是最现实的窘况。在多次“败走麦城”后,他以为孤独终老未尝不是一种归宿,但焦丹的到来,仿佛是命运的馈赠。与生于寒门的梁晓声相比,焦丹出身优越,但她并没有大城市姑娘的骄矜之气,于是高贵的“公主”经常化身为现实版的“田螺姑娘”,下班后绕道来到梁晓声的宿舍,去“拯救”她的“落难王子”。每当楼道里响起清脆的脚步声,梁晓声就知道是她来了。后来,在多部小说中,梁晓声塑造了不少如焦丹一般宽厚仁爱、慈悲为怀的“地母”形象。1982年5月,他们在相识10个月后登记结婚。好女人是一所学校囿于条件所限,他们没办婚礼。当天,焦丹拎着3个包,坐公交车来到了梁晓声的单身宿舍。那间狭小的宿舍也就成为了二人的婚房。结婚时,焦丹还带来了一床新的被褥和新的热水瓶,那成为了他们最“奢侈”的家当。属于一对新人的“仪式感”简单至极,甚至在后辈看来不可思议,但不妨碍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开出一树繁花。● 梁晓声夫妇与儿子宿舍没有独立的厨房,门外的走廊,就是自家的炉灶。从此,她在一鼎一镬里演绎着她的“烟火人生”。某一天,灶台上发出的声响打断了梁晓声的创作思路,情急之下,他罕见地向妻子发了火。焦丹一脸委屈:“你以前过得太苦了,我只想让你吃得好点。”他顿生惭愧,遂向妻子道歉:“每日饭菜不必讲究,能吃饱就行,我一个穷孩子,哪有那么挑剔!”从那以后,焦丹练出了自己的独门“绝活”:15分钟就能做出一顿色香味俱全的饭菜,还自诩为“急行军中的炊事员”。大后方的稳定和谐,让他能够心无旁骛地从事创作。33岁时,梁晓声以自己的知青岁月为背景,写出了《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很快,这部作品就获得了1982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或许是焦丹的爱与包容,淡化了梁晓声自儿时起就笼罩在心头的灰霾。所以,和一些苦难色彩过重的知青小说不同,梁晓声的作品既有冷峻深沉的反思,也有“青春无悔”的珍贵回忆。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极其热忱的一代,真诚的一代,富有牺牲精神、开创精神和责任感的一代”。梁晓声由此首开“知青文学”创作的先河,他也成了“知青文学”的代表作家。一年后,他们的儿子梁爽出生。为了不干扰丈夫的写作,焦丹在收拾完家务后,就会抱着孩子到院子里转悠。在她的臂弯里,年幼的儿子听着母亲轻声的安哄,也听着夏日的蝉鸣,往往在不知不觉中睡熟后,才被母亲抱回家。而那时,梁晓声还在台灯下奋笔疾书……● 梁晓声与妻儿合影有时看到妻子为了不影响自己创作,连走路都是蹑手蹑脚的样子,梁晓声愧疚极了,焦丹却一笑而过:“想报答我们,就赶快写出好的作品来,也让我们沾沾光。”1984年,梁晓声的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短篇小说《父亲》,相继获得全国大奖。《今夜有暴风雪》更是成为了“知青小说”里程碑式的经典之作。媒体甚至将1984年称为“梁晓声年”。其后,他的多篇小说先后被改编成影视剧,风靡一时。北影厂为了奖励和扶持梁晓声的创作,给他分配了筒子楼里一个13平方米的房子,与邻居们共用厨房、卫生间。当梁晓声一部部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作品诞生时,却鲜有人知,那些洋溢着理想主义光芒的文字,竟出自如此逼仄的空间,和他背后的“锅碗瓢盆协奏曲”。只是成名后的梁晓声更加忙碌了。为了不让他分心,焦丹不仅成了“大内总管”,也担纲起“外交部长”一职:公婆来北京,她陪着出去逛街;外地的朋友来了,由她来招待;有人求他办事,也是她牵线搭桥,跑前跑后……● 梁晓声与父亲1986年,梁晓声将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开始长篇小说《雪城》的创作。他通宵达旦地写,达到了一种近乎“疯魔”的状态,结果整整5天没回家,浑然不知焦丹和孩子相继感冒发烧。当到他家采访的记者将此事转告给梁晓声后,他心急如焚地跑回家,将妻儿送到医院。回家后,他给母子俩做了两碗西红柿鸡蛋面:将碧绿的葱花撒在红、黄相间的鸡蛋面上,他努力调剂出美味的样子。这是焦丹在婚后第一次吃到丈夫做的饭,虽然味道乏善可陈,她却吃得很开心。不久,远在哈尔滨的公公旧疾复发,到北京诊治。为了方便出行,焦丹买了一辆二手三轮车,每天踩着三轮车送公公去医院看病。● 梁晓声与父亲、妻儿合影瘦弱的她艰难地骑着平衡性能不好的三轮车,行进在熙来攘往的大街上,仿佛是颠簸于汪洋大海中的一叶孤舟。后来,在焦丹的建议下,梁晓声把父母干脆从黑龙江接到了北京。那时梁晓声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担任行政职务,分身乏术。常常是焦丹蹬着三轮车带着二老去寻医问药。1988年,梁晓声完成了长篇小说《雪城》,念及妻子多年来的巨大付出,他在书中借男主人公给女友写的一封情书,表达了对妻子的感激之情:“好女人是一所学校。一个好男人通过一个好女人走向世界。”● 《雪城》她是一家人的“粘合剂”上个世纪进入90年代后,以梁晓声为代表的知青文学失去了丰厚的土壤,众多藉此成名的作家纷纷寻求转型,梁晓声也尝试写起了社会批判。他相继创作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郁闷的中国人》《忐忑的中国人》《中国生存启示录》等作品,用笔触参与精神重塑,用良知为时代谏言。梁晓声在创作的领域积极寻求转型,他的人生却开始变得兵荒马乱。那时,他的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都下岗了,生活陷入巨大的困顿之中。有人劝他与黑龙江相关部门取得联系,给弟弟妹妹安排一份工作。一向有士子风骨的梁晓声却无法开口,再说他只是一个作家,即便请托于人,也不一定能妥善解决。但他想给弟弟妹妹更实际的帮助。于是,焦丹就成了他不折不扣的“执行者”。那些年,她经常跑邮局,这个月把钱寄给公婆,下个月又寄给小叔子、小姑子。梁晓声每年光资助家里的金额就高达数万元,这些钱都是他写小说挣的稿费。● 梁晓声谈养家梁晓声深知妻子素来节俭,但面对自己家人的难处,她却表现得慷慨大度。和朋友提及焦丹,他感慨万分:“这一辈子,真心视我的父母、弟弟妹妹为亲人的,除了妻子焦丹,别无他人。”对此,焦丹却觉得很正常:“接受一个男人,就要接受他的家庭,人心都是肉长的。爱丈夫,就要爱他的家人,就这么简单。”1998年10月份,哈尔滨气温突降,雨雪漫天。那一天,梁晓声的母亲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弥留之际,她紧紧抓住梁晓声的手。他从母亲浑浊而溢满泪水的眼里读懂了老人的心思,于是哽咽着说:“妈,你放心走吧,我们会照顾好大哥的。”原来,梁晓声的大哥30余年来一直住在哈尔滨江北的精神病院里。大哥原本品学兼优,但因为当年家里穷,父亲让大哥放弃已考取的唐山铁道学院出去挣钱。这个要求对于一个少有大志,热爱读书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残忍的。虽然在母亲的支持之下,大哥勉强地上了大学,但是入学后在经济上捉襟见肘,甚至连放假回家的车票都买不起,备受歧视和欺辱。结果,大哥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力下,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被迫退学。梁晓声曾说,“如果不是因为贫穷,大哥也许不会患病;如果不是因为贫穷,我也许不会成为作家。”● 梁晓声签名母亲去世后,梁晓声与焦丹回哈尔滨接大哥。而那时的大哥“佝偻着干瘪的身子,灰暗呆滞的目光,嘻嘻傻笑的痴态,脏兮兮的邋遢样子,令他怎么也找不到童年时代大哥的影子了。”他想起自己小时候走丢了,大哥抱着三弟边哭边到处找他的情形;想起大哥曾把粮食都省下来给弟弟妹妹吃,自己饿着肚子上学,还要复习功课到深夜……不禁悲从中来。2000年初,那时的房价还比较低,梁晓声与焦丹将家中积蓄全部取出,在北京西三旗买了一套房子。大哥来了之后,两人将刚刚拿到手的新房让给了大哥住。大哥从混乱阴郁的“幽禁之地”进入到一个温暖明亮的新世界,他曾呆滞木然的眼里涌满了泪水……为了让大哥得到更舒适的照顾,他们还从老家雇了邻居二小,专门负责大哥的起居生活。梁晓声夫妇定期去看望他:接大哥出去逛街,游览,上饭店,回家吃团圆饭……有一次焦丹在单位开运动会把胳膊摔骨折了,她包着纱布,打着夹板,坚持去西三旗看望大哥。不久,大哥的病情大为好转。后来因为二小生病,他们找不到满意的保姆照顾大哥,才将大哥送到了一所高级疗养院。● 梁晓声与大哥梁晓声照顾“疯”大哥的故事经报道后,感动了无数人。面对来访的记者,梁晓声如实相告:“在外人面前,大家只知道有一个具有责任心、有温暖情怀的作家梁晓声。其实在这些事上,我做得并不多,大部分的事情都是妻子替我做的。”每年春节,梁晓声都邀请弟弟妹妹来北京过年。焦丹总是提前好几天就开始张罗。2017年除夕之夜,大家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时,梁晓声想到一家人多年来走过的风风雨雨,红了眼眶:“很多兄弟姐妹在父母去世后,就变成了亲戚,很少来往。我们这个大家庭兄弟姐妹关系融洽,主要是你嫂子的功劳。”焦丹回道:“大哥身体不太好,你要代替大哥行使长兄如父的职责,将兄弟姐妹黏合在一起。”一代学者胡适的惧内广为人知,但他却对外表示:“两世先莹,于今始就。谁成其功,吾妇冬秀。”● 胡适与妻子江冬秀梁晓声也许比胡先生更幸运:“在几十年的写作生涯中,是妻子真诚的爱使我内心常常产生无限感动、感激和感怀,以致影响着我的写作、我的人生及一切。”也许,在卷帙浩繁的史册中,不会镌刻下一个平凡的女子的名字,但在梁晓声心中,焦丹就是他的“活菩萨”,这一世,知他受苦受难,专为“度化”他而来。因此在别人眼中的过度牺牲,于她而言,未尝不是人性的超越:轻拢慢捻,急管繁弦,她将自己投注于一场命运的“交响乐”中,婉约蕴藉也好,激越悲怆也罢,那都是独属于她的爱的“咏叹调”。妻在,家在2010年,年过六旬的梁晓声开始了一场文学“马拉松”。每天早上,他用刀具将一支支铅笔认认真真地削好,然后在工作室的长方桌上摊开一沓沓稿纸,每天伏案写作10小时,持续数年。《人世间》前后写了三稿,第一稿写了3600多页。不断增删修改后,文稿多达近万页,都是梁晓声全部手写而成。历经8年,115万字的巨作《人世间》问世。2019年8月,《人世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3年后,在电视剧《人世间》的首映式上,梁晓声动情地说:“我们家的顶梁柱就是焦丹,没有她就没有今天,这把小说要献给我最爱的妻子。”遗憾的是,电视剧尚未播出,梁晓声的四弟和四弟妹都先后过世。三弟妹也在那一年撒手人寰。在《人世间》这幅时代的长卷中,中国人的众生像被展示得淋漓尽致,其间,每个人都吃尽了生活的苦,但大都保持着底层人最初的淳朴和良善。郑娟说,“老妈老教我,对你有恩的人,你要一心一意地对他好。”● 电视剧《人世间》郑娟但知恩图报、履仁蹈义的“中国式好人”,在我们今天这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泛滥的时代,越来越成为了“稀缺品”,包括“深情”,已被很多人视作“荒诞”的东西,可是,他们曾建立起的最温暖最坚固的“堡垒”,是关于家庭和社会,关于这个世界,最终尚未彻底崩塌的强大支撑。如今,梁晓声75岁了,从在北大荒写出第一篇小说《向导》到2021年,创作出获得茅盾文学奖后的首部长篇《我和我的命》,他在文坛已经走过了50多个春秋。● 梁晓声(左四)获得茅盾文学奖半个世纪的岁月,风流云散,他生命中的亲人,一个接一个地离开,而他的妻呢,是他只要转过头去,永远可以瞧见的身影,就像一幅斑驳的油画,在暮色中,仍闪烁着昔日的光。“要找到一双悲悯的眼睛干净的手和清澈的心要有一句风对树枝的暗号找到一棵树,和它一起站立日月山川,都是身后的背景要和他相爱,白头偕老任何人的出现都不再重要我们用树根拥抱,枝头上落满了繁星……”文/荠麦青青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

标签 : 休闲娱乐